撒奇萊雅族
族群簡介
(照片版權為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所有 請勿任意轉貼)
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由官方承認的第13個臺灣原住民族。在19世紀中葉以前,分布的地區並不超出花蓮平原,加禮宛事件後,開始向外遷移。目前比較集中或是所建立的部落有Hupo’(北埔)、Pazik(美 崙)、Sakol(德興)、Cupo’(國福社區)、Kasyusyuan(國福里)、’Apalu(月眉)、Cirakayan(山興)、Ciwidian(水璉)、Karuruan(磯崎)、Maibol(馬立雲)等。總人口數為885人(內政部戶政司106年2月統計資料)。
撒奇萊雅族屬於母系社會,採入贅婚,從妻居,舊時經濟產業為漁業及狩獵。近受噶瑪蘭族影響,學習水田耕作,水稻的種植歷史甚早。在撒奇萊雅族的部落裡,有與阿美族相似的年齡階級,他們必須住宿在青年集會所,服從上面階級的命令和指揮,接受訓練。
1878年清國開山撫番,噶瑪蘭族聯合撒奇萊雅族與清兵對抗,發生加禮宛事件,族人死傷慘重。日本對臺灣原住民進行民族分類,撒奇萊雅族怕慘劇再度發生,選擇隱姓埋名,而被歸為阿美族。事實上兩族的語言差異度達到7成。在年齡階級祭儀上,撒奇萊雅族「長者飼飯」的祝福典禮、每4年的年齡階級必種一圈刺竹圍籬,皆是阿美族所沒有的部落特色。
資料來源:〈原住民族的節日 專輯〉,《原教界》第44期, 2012年4月